专栏首页 | 水科专题 | 科技推广 | 科研进展 | 国内渔业 
当前位置: 首页>>组织机构>>水科专题>>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与扶贫>>正文
 

乡村振兴,我们在行动——授鱼并授渔,技术支撑刺参产业发展
2019-12-02 08:55   审核人:

近年来,刺参养殖业迅猛发展,2018年养殖面积达到23.8万公顷,产量17.4万吨,年创产值300多亿元,形成了以山东、辽宁、河北沿海为主产区,并以北参南移、东参西养的形式逐步延伸到闽浙沿海和黄河口地区,已成为我国沿海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近几年持续高温天气给刺参养殖带来严重打击。2018年高温致使辽宁、河北两省养殖刺参损失率超过了90%,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从产业技术需求出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从良种到设施,从技术到体系建立了一套高效、便捷、绿色的技术体系。

一、授鱼,培育刺参“参优1号”新品种

2013~2019年,每年病害和高温灾害给刺参养殖业造成50%~70%的损失。从种质需求出发,培育具有抗病耐高温的刺参优质苗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自2006年开始,在国家“863”课题和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重大课题等项目支持下,黄海水产研究所通过连续4代的群体选育,培育出具有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耐高温特点的刺参“参优1号”新品种。生产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刺参相比,6月龄刺参苗种灿烂弧菌攻毒侵染后成活率平均提高11.83%;池塘养殖模式下收获时平均体重提高38.75%,成活率提高25%以上,新品种表现出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的特点。

采用“边选育、边推广”的策略,近年来向山东、辽宁、河北等地区育苗企业推广优质种参近万头,向辽宁、山东、江苏等养殖区域推广优质刺参幼体1000多亿只,商品苗种逾5000万头。其中在福建区域吊笼养殖效果表明,经过4个多月的养殖,其成活率达到99.6%,增重率310%,“北参南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研发池塘底部蓄冷降温技术,刺参池塘养殖高温防御从被动到主动

刺参养殖池塘底部冷能气悬降温装备利用地下井水或制冷机为制冷源,空气经降温送风系统冷却后高效输入养殖池塘底部进行水温调控,有效改变了夏季高温期池塘温度调控的被动局面,提升池塘养殖刺参夏季高温防御能力。项目组在 2019年分别在河北、山东、辽宁等三省13家养殖企业(户)推广池塘底部蓄冷降温系统24台,应用面积达到1268亩,效果表明:应用企业池塘底层温度平均降低3℃左右,池塘底层温度控制在30℃以下,养殖刺参实现了安全度夏,而周边多家养殖企业池塘出现刺参化皮死亡或漂参现象。

2019年8月8日项目组邀请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等领导及专家开展了现场验收工作,同时邀请本地龙头企业近50人进行该技术的应用示范。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汇报,现场查看了项目组设计的池塘底部蓄冷降温系统使用和养殖生产记录,监测了该系统对养殖池塘水温降温效果和高温期刺参的健康状况。验收专家对项目组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好评。该技术实现了刺参安全度夏,这对稳定海参养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微信图片_20190809155223

高温期刺参养殖池塘降温技术项目验收会

微信图片_20190809155302

专家在现场比较降温装备的控温效果

三、开展参虾混养技术示范应用,提升养殖效益

利用海参夏眠特性可与日本对虾错开生长时间,最大限度地挖掘海参池的生产潜力,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优化参、虾放苗比例,合理投饵,并在养殖过程中使用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等技术措施,提高了海参养殖池的产出效益,初步形成了黄河口地区参虾生态混养增产增效的生产模式。2018年,以刺参良种“参优1号”为主养品种,以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混养品种,开展生态混养增产增效养殖技术应用与示范,示范养殖面积共计28000亩,实现产能增效30%以上。该技术模式通过多次现场验收。

四、授渔,在一线推广高温防控技术

面对刺参养殖池塘的夏季高温,虽然在产业中已经使用了微生态制剂、调水剂、遮阳网、立体化附着基等技术措施,但对于池底温度的调控仍处于被动的局面,无法主动掌控理想的池水温度。

针对以上问题王印庚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协同章丘市嘉合机械有限公司等人员,在东营市等地开展“高温等异常气候对海参养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培训活动,累计培训刺参养殖技术人员500余人。项目组结合海参养殖管理工艺,在苗种选择、池塘改造、环境调控、高温期管理等方面进行技术工艺优化升级,形成“抗逆新品种+环境调控+工艺优化”一体化的高温灾害防控技术体系,2019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相关技术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

王印庚研究员作乡村振兴技术培训

五、有效开展应急活动,指导灾后恢复生产工作

2019年8月中旬,台风“利奇马”过境山东带来强风和暴雨,对百姓的日常生活、出行安全、工作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也对有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黄渤海沿岸区域更是受到台风和风暴潮的双重作用,多处海堤受损,较多水产养殖园区、池塘等养殖设施被海水、洪水淹没,大量鱼、虾、贝、参等养殖动物逃逸或者被冲毁,这不仅给养殖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死亡的动物残骸对疾病防疫、恢复生产极为不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会同当地渔业管理人员,先后实地考察了昌邑市、寿光市、垦利区、河口区、无棣县等5个区县的9个养殖现场,详细了解了各地受灾损失、灾后疫情、灾后重建及企业技术需求等情况,针对棚区损毁、设备浸水、池塘连片过水、海水倒灌、苗种逃逸等情况讲解了生产自救、灾后防疫、设施重建等环节的技术规范,并就目前企业急需解决的种质、疾病防控和尾水处理等方面给予了专业技术指导。同时,专家组就受灾情况编制了《水产养殖台风灾后恢复生产与防疫工作要点》,通过政府部门印发给养殖户,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渔业生产工作,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价格平稳。

 

王印庚研究员与养殖人员探讨刺参高温防控措施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网站名称加版权信息 中国-西安博达软件 邮政编码:710065
E-mail:webmaster@xxx.com 备案序号:陕ICP备1234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