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首页 | 水科专题 | 科技推广 | 科研进展 | 国内渔业 
当前位置: 首页>>组织机构>>水科专题>>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与扶贫>>正文
 

乡村振兴,我们在行动——盐碱渔业打造鱼米绿洲,科技创新助力精准脱贫
2019-12-11 10:46   审核人:

   甘肃省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东临黄河,西接武威,南邻白银、兰州,北依宁夏、内蒙古,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

   景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11个乡镇中有草窝滩、五佛、芦阳、上沙沃、一条山等6个乡镇位于盐碱区,因碱致贫、返贫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9%。耕地大面积盐碱化,景泰受盐碱化影响的耕地面积达27万亩,其中,中重度盐碱地达16.3万亩,因盐碱化弃耕撂荒土地达6.5万亩,近年来土地盐碱化还以每年5000亩的速度不断蔓延,特别是地势低洼区域每100厘米土体含盐量达到0.7%~2.0%之多,导致生态系统脆弱,生产条件恶劣,成为严重制约景泰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盐碱不除、穷根难拔,脱贫难成、小康更难建。2016年以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以盐碱渔业为依托,在景泰县开展盐碱地治理和产业扶贫,为景泰开辟了一条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现代渔业的新路子。

 盐碱地原貌

 

一、科技助力,在盐碱地治理上勇闯新路

   自上世纪90年代盐碱化问题出现以来,景泰人民主要通过“挖渠疏水”的办法排碱,但因排碱渠年久失修,出现不同程度的坍塌淤堵,排碱功能减弱,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面对新问题,仅靠老办法难以奏效。东海所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大胆创新,提出了以渔还田的“治本之策”:在盐碱危害区利用盐碱回归水和撂荒弃耕地发展现代渔业,并制定了“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16字工作思路。

   鉴于景泰县水质类型多样,盐碱化问题突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对五佛、草窝滩、中泉、芦阳、上沙沃等盐碱地区进行逐一摸底调查,通过实地勘测和科学分析,提出了多元化盐碱水养殖和盐碱地渔农一体化综合利用的新方案,并率先在五佛乡和草窝滩镇等地开展试养示范。

   针对景泰县不同地区的盐碱水质特点,东海所研发了景泰县盐碱水专用改良剂1#、2#,使五佛、草窝滩镇盐碱水成为养虾用水;针对景泰盐碱水的高pH、易爆发蓝藻等难点问题,集成了化学、生物、物理等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盐碱水质进行了精准调控,第一年在草窝滩、五佛等盐碱严重地区开展水产养殖试验,投放的5万尾虾苗,成活率就达60%以上,为景泰的盐碱地治理打开了渔业开发一条新路。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立池塘养殖、大棚养殖、流水养殖等盐碱地养殖模式,最终试养示范成效显著,五佛乡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亩产可达388.9斤,每亩新增产值1.9万余元。

 

 

二、示范引领,盐碱渔业助力脱贫攻坚

   为了切实做好精准脱贫,采用了“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方式进行示范带动。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着力打造“3个千亩示范基地”。在草窝滩镇三道梁村,依托和顺农业公司建设盐碱地渔农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配套建设千亩现代渔业休闲观光区。现有池塘260余亩,养虾大棚2座,抬田造地150余亩,种植大麦、葡萄、西红柿等作物,栽植绿化树木2000棵。在五佛乡兴水村,依托晋成农业公司和海正专业合作社水产养殖场,建设凡纳滨对虾生态绿色养殖千亩示范基地,利用撂荒弃耕的盐碱地,通过土地流转,已建成高位大棚养虾池17亩,养殖池塘1000亩,稻田养蟹30亩;在五佛乡泰和村,建设大水面流水养鱼千亩示范基地,依托私人企业已建成相应养殖设施9个单元。通过示范带动,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发展水产养殖的积极性,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已近1万亩。

   针对以景泰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次生盐碱化渔农综合治理工程,落实农业农村部渔业扶贫及援疆援藏行动方案, 2017年和2018年东海水产研究所配合农业部渔业局,先后与光明食品集团光明渔业有限公司、中共景泰县委、景泰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盐碱地标准化池塘养殖及渔农综合利用现场观摩”、“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典型模式现场观摩”等活动,开展了盐碱地治理渔农综合利用模式现场观摩活动、现场推进会及研讨会和技术培训会,学习了光明渔业有限公司先进的盐碱渔业开发利用模式,现场观摩了景泰县渔农综合示范点和现代生态渔业养殖示范基地,实地了解景泰盐碱地池塘鱼虾养殖情况,以及枸杞、蔬菜、葡萄等作物种植情况。通过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以点带面推动盐碱渔业扶贫工作开展。

   目前,全县抬田恢复耕地1200亩,改良治理盐碱地7000余亩,抬田栽植的苗木成活率在85%以上。以草窝滩镇为例,开挖池塘后,周边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明显。土壤盐分随水汇聚到池塘中后,再造新田耕作层的土壤盐分由1.40%下降至0.60%,pH值由8.8下降至8.2,符合多种耐碱植物的生长。实践证明,开挖100亩池塘可抬田造地60亩,草窝滩镇低洼盐碱地区周边次生盐渍化耕地可恢复耕种,实现了“挖一方池塘,改良一片耕地,修复一片生态”的目标。

三、搭建平台,把盐碱荒地变为鱼米绿洲

   盐碱地治理是世界性难题,虽然近几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把盐碱荒地打造为“鱼米绿洲”仍是一个全新课题,也是全新产业,亟需长期得到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景泰县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共建了盐碱水域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景泰分中心,以景泰县盐碱地治理和现代渔业发展为核心,研发主要养殖品种的开发和引进、养殖水质改良与调控、绿色水产养殖和渔农一体化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201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为景泰分中心配置了仪器设备20余台(套),建立了中心实验室,帮助制定了养殖用水采样、水质检测等操作规范,并派专人开展技术培训,,解决了景泰县水质监测、病害诊断等实际需求。同时东海水产研究所还设立了专项经费针对景泰次生盐碱水质开展相关的科技攻关,致力解决景泰县盐碱地“鱼米绿洲”存在的难点问题和技术瓶颈。

   此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的方式,不断提升全县水产养殖技术。帮忙联系国内养殖专家到景泰县,有针对性的开展菜单式培训;协助景泰县政府联系落实宁夏、河北、上海、江苏等地渔业发达地区组织养殖户和技术人员前往考察学习;派出核心科研人员定期、定时到各示范试验点开展实地技术指导。截至目前,共举办县内集中培训18场次,培训人数1020人次,外出考察学习人数达380人次。

 

 共建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盐碱水域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景泰分中心

 

四、成效

   有力助推了精准脱贫。在草窝滩、五佛等6个乡镇,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水产养殖业、流转盐碱地、在企业或合作社就地务工等途径,多渠道增加经济收入。目前,景泰县盐碱水养殖共有19处,投资企业10家,辐射带动贫困户1600余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和多方共赢、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累计带动盐碱区20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景泰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通过发展盐碱渔业推进盐碱地治理,着力修复生态环境。目前,全县抬田恢复耕地1200亩,改良治理盐碱地7000余亩,抬田种植的大麦、葡萄、甘蓝、芹菜、向日葵、甜高粱、西红柿长势良好,栽植的苗木成活率在85%以上,周边耕地地力逐步恢复,枸杞、红枣产量不断提高,荒芜的盐碱区重现生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原先的盐碱荒地已逐步成为充满生机的“鱼米绿洲”。

   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盐碱水和盐碱地发展现代渔业,实现了“变害为宝、变废为宝”的目的。同时,通过开发渔家乐、观光垂钓、生态采摘,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已经有2000余户脱贫,每户每年增收2400元。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景泰县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现代渔业均取得了初步成效,综合效益日渐凸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也将继续扎根治理,巩固成果,治一方荒芜田地,还一片绿水青山。

 

 草窝滩镇盐碱化弃耕土地重现生机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网站名称加版权信息 中国-西安博达软件 邮政编码:710065
E-mail:webmaster@xxx.com 备案序号:陕ICP备123456号